防疫政策的正確性本應由效益最大、耗能最小為先。以台灣為例,我們現在能安心出門工作,能放心外出購物,能自由的在國內旅遊,這些都不是偶然,也並非普篩而來,而是我們多年對於各種疫情的警覺及反覆的防疫練習才有了今天安全無憂的正常生活。
普篩是一種方式,對於已完全擴散疫情的國家以及調查已產生抗體之國民人口數具有統計學上的意義。但對於沒有社區群聚感染的國家,精準的掌握入境人口及通報案例是實務上最經濟且有效的方式。
台灣有2300萬人,全台現有隔離及負壓病房僅有3000間,我們是否要預先消耗醫療資源來執行普篩後偽陽性的病患,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更別說690億的普篩成本跟全台執行普篩所需的醫護人員量能是否符合台灣現下所需要?另外,檢驗的量能現行是5000件/天,台灣人口數要花上4600天才能普篩完全,我們非常可能在普篩完成前疫苗就上市了。
總而言之,防疫是長期的抗戰,#不跟風其他國家的防疫措施,選擇最適合及有效的方式對抗這一波的疫情,是我們當初能在第一時間有效控制疫情入侵的原因。
開始是,現在也是。
#普篩勞民又傷財
#不跟風也不投機
#不消耗更不預支
#台北與舊金山姊妹市之愛